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理论研究

  • 基于苗医“毒乱致病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刘亚林;吴远华;杨松;郭青;付廷龙;

    毒乱致病论是苗医病因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苗医民间素有“无毒不致病、无乱不成疾”之说,认为当各种外毒侵犯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紊乱产生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不化酿生内毒,深入筋脉致脑架或半身筋脉受损,气阻血瘀,导致气壅血瘀、气血逆乱,脑髓损伤或半身筋脉瘀塞不通是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核心所在。近年来,苗药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苗医学治疗中风的理论体系并不十分完备。因此,基于苗医毒乱致病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以通散为要,以治毒为法”的治法,进一步完善苗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体系,为苗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奠定理论基础。

    2023年16期 v.32;No.45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古今异轨刍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李萍;王学斌;宗寿健;王兴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观点,经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的认识与发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和发展。文章联系临床实际,强调“天人相应”“法于自然”的养治观在现代养生、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性,从时代背景不同而导致气候、饮食、生活方式等差异的角度,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加以辩释,得出其合理的解释为“春夏季节尤其要注意保养阳气、勿贪寒凉,秋冬季节尤其要保养阴气、勿过温热”。在生活习惯过度违背自然规律的今天,尤其亟需回归自然,遵守此养生防病的原则。

    2023年16期 v.32;No.45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周慎斋脉诊特色探析

    张艳珠;李世琼;李福;孔凡芬;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023年16期 v.32;No.453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实验研究

  • 烙灸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

    夏铂;范灵;

    目的:探究烙灸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法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Wnt抑制剂组、烙灸组、烙灸联合Wnt抑制剂组,取损伤大鼠脊髓组织。采用运动神经功能评分(CBBB评分)、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结果:BBB评分、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均显示烙灸组最显著,Wnt抑制剂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烙灸激活脊髓损伤大鼠Wnt信号通路,促进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抑制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使其神经细胞修复再生。

    2023年16期 v.32;No.45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欣乐本草菁萃对胃黏膜损伤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磊;崔琴丹;赵宏伟;史建勋;黄先菊;

    目的:探讨欣乐本草菁萃(Xinle herb extract,以下简称XL)对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0.033 g/mL)、中剂量组(0.067 g/mL)和高剂量组(0.2 g/mL),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受试物,再用无水乙醇诱导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通过解剖观察大鼠胃组织形态学及病理结构,评价XL对大鼠胃黏膜组织的保护作用;(2)以健康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0.033 g/mL)、中剂量组(0.067 g/mL)、高剂量组(0.2 g/mL),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受试物,三周后,分组收集小鼠新鲜粪便,连续6 d,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计数。结果:在胃黏膜损伤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对无水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均有明显的减轻;在肠道菌群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各剂量给药组除肠杆菌数量无统计学差异外,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低、中剂量给药组)、乳杆菌(高剂量给药组)及拟杆菌(中、高剂量给药组)数量均上升,而非益生菌如肠球菌(中、高剂量给药组)则出现明显下降,梭杆菌(低、高剂量给药组)及梭菌(低剂量给药组)略有下降。结论:XL可保护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并调节BALB/C小鼠肠道菌群。

    2023年16期 v.32;No.453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药物研究

  • 不同炮制方法对川乌毒性成分的影响及其质量评价

    黄琦;韩秉辰;陈丹丹;黄先菊;李竣;陈晓;

    目的:探寻川乌不同方法炮制过程中的关键点及对毒性成分的影响,建立感官评价标准。方法:按照常压煮制、常压蒸制、高压煮制、高压蒸制、切片蒸制、切片煮制6种工艺对川乌进行炮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炮制过程中样品内药典中规定的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6种生物碱含量进行检测,并结合斯科维尔指数法对炮制品麻度进行分级,综合形貌特征选择最佳工艺和质量控制点。结果:6种炮制方法中双酯型生物碱总量均符合药典规定的不超过0.040%限量要求,切片蒸制、切片煮制中的单酯型生物碱总含量分别为0.064%、0.031%,不符合药典规定范围0.070%~0.15%;常压煮制、常压蒸制、高压煮制、高压蒸制的单酯型生物碱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 h、5 h、1 h、0.5 h。川乌切片内心为暗黄或黑色,麻度等级为1或2时符合药典规定“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结论:最佳工艺为川乌浸泡24 h后常压煮制2 h。与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对比,炮制过程中质量控制关键点为川乌切片内心暗黄色、麻度等级为1。

    2023年16期 v.32;No.453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正交实验优化甘草多糖胶囊中总多糖含量测定

    高嘉雯;朱旭江;姚世霞;牛钰婷;

    目的:建立甘草多糖胶囊中甘草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以苯酚和硫酸的加入量、反应时间等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苯酚-硫酸法测定甘草多糖含量的显色条件。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葡萄糖为对照品,于波长490 nm处测定甘草多糖吸光度,计算总多糖的含量。结果:甘草总多糖含量测定的最佳显色条件为苯酚用量1 mL,硫酸用量5 mL,放置时间30 min。甘草多糖在0.0621~0.1656 m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0048x+0.0252,r=0.9995;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RSD=3.0%(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草多糖胶囊中总多糖的含量测定。

    2023年16期 v.32;No.45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1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优选归芪扶正颗粒最佳成型工艺研究

    胡月月;聂继红;薛兆坤;刘艺;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优选归芪扶正颗粒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为考察指标,在明确辅料种类后,采用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优选辅料用量、乙醇浓度等成型工艺参数,并对颗粒的包装湿度进行考察。结果: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甘露醇∶炒六神曲=6∶2∶1比例混合,以87%乙醇为粘合剂制粒,包装湿度应控制在65%以下。结论:采用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选归芪扶正颗粒最佳成型工艺稳定可靠,可为后期生产提供相关依据。

    2023年16期 v.32;No.45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基于UPLC特征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南五味子质量控制

    魏家保;唐双燕;赵伟志;郑晓英;张辉;谭沛;

    目的:建立南五味子UPLC特征图谱方法,并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药材中五味子甲素、安五脂素和五味子酯甲含量,为其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CQUITY BEH C_(18)(150 mm×2.1 mm, 1.7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 nm, 12 min切换至220 nm,柱温为35℃,流速为0.3 mL/min,测定不同产地的15批南五味子特征图谱及含量,运用聚类分析法比较不同产地、不同批次间南五味子质量差异。结果:确定15批南五味子UPLC特征图谱中10个共有特征峰,并指认了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酯丁、安五脂素和五味子甲素8个成分。五味子酯甲、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085~1.5388μg、0.0246~3.1944μg、0.0216~2.770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2%、99.36%、98.37%;五味子甲素、安五脂素和五味子酯甲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良好,可用于南五味子的质量控制,分析结果显示五味子酯甲含量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产区含量较高,相较其他产区具备显著差异;安五脂素含量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产区含量较高,相较陕西西安周至县具备显著差异;五味子甲素含量在不同产区、相同产地不同批次间存在一定波动,各产区之间无显著差异。

    2023年16期 v.32;No.453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HPLC法同时测定中消软膏中4种成分含量

    毕秋左;安艳苏;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中消软膏中盐酸小檗碱、芦荟大黄素、大黄酚、欧前胡素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溶剂为甲醇,流动相为乙腈(A)-0.1%的磷酸水溶液(B),检测波长为254 nm,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0℃,理论塔板数以盐酸小檗碱计算不低于4000。结果:中消软膏中盐酸小檗碱、芦荟大黄素、大黄酚、欧前胡素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99.8%、99.1%、99.7%,RSD分别为1.0%、0.8%、1.1%、0.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可为中消软膏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一定依据。

    2023年16期 v.32;No.453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文献综述

  • 黄芪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刘玉才;刘亚群;庄海涛;王永锋;

    黄芪是一味临床常用的中药,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黄芪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系统、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芪具有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文章总结了近年来黄芪抗非小细胞肺癌机制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主要从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诱导肺癌细胞凋亡、抑制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免疫功能、诱导肺癌细胞自噬、逆转肺癌细胞耐药性等几方面进行综述,探讨了黄芪在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今后黄芪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16期 v.32;No.453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疏肝解郁法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吴静珠;吴宜华;刘志朝;陶知;胡斌杰;

    文章简述了胃肠功能紊乱与焦虑、抑郁并病的发病现状及病因病机,回顾目前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的进展,分析表明胃肠功能紊乱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当重视肝脾,通过疏肝解郁可实现肝脾通调,常用药物包括越鞠丸、舒肝解郁胶囊等中成药及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方剂,作用机制与调节5-HT、VIP、P物质、脑肠肽、NE、DA等多种神经递质有关。“脑—肠”轴、神经递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桥梁作用,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关注方向。

    2023年16期 v.32;No.453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闽台“一条根”类青草药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张淼;黄菲;江思思;刘小芬;

    目的:了解闽台两地“一条根”类青草药来源植物代谢产物,为网络药理学筛选与一条根祛风湿药理实验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文献考察。结果:闽台“一条根”来源豆科7属10种,现有文献报道共检测到431种成分。黄酮类成分检出176种,挥发油中检出成分148种,其他成分检出107种。结论:“一条根”类青草药中含有的多种代谢成分,是其祛风除湿、强筋骨等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2023年16期 v.32;No.453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赵健黎;张梦如;郑博文;闫清伟;刘铜华;孙芳云;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Tau)。藏医药理论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七十味珍珠丸(RNSP)作为藏药中的一枚瑰宝,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较好治疗效果。文章主要回顾与梳理现代医学与传统藏医对AD病因的研究观点以及RNSP的主要成分与作用,并对RNSP改善AD的临床作用以及RNSP在减少Aβ沉积、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能量代谢等方面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RNSP在AD领域研究提出建议与思考。

    2023年16期 v.32;No.453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医话医案

  • 张超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临证经验探析

    唐秋菊;吕娇;段小花;龚建瑜;张超;

    文章介绍张超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临证经验。张超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致病外因在于湿热疫毒,而内因在于正气不足,湿、热、瘀、毒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治疗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扶正兼顾祛邪,提出治肝莫忘实脾,调肝必兼利胆,清热解毒,祛邪先行,滋水涵木共进,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

    2023年16期 v.32;No.453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谢嘉嘉教授运用岭南中药辨治慢性咳嗽临证经验

    张立;李永顺;雷雅涵;徐铭芝;谢嘉嘉;

    谢嘉嘉教授从事肺系疾病诊疗工作20余载,秉承岭南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在治疗慢性咳嗽时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结合患者的体质特性,分因辨证,重视脏腑咳,辨治兼证,确定病位病性,擅长辨证运用龙脷叶、枇杷叶、风栗壳、岗梅根、毛冬青、青天葵、广藿香、猫爪草、布渣叶、芒果核、五指毛桃等多种岭南药材治疗慢性咳嗽,在临床获益颇丰,其辨证方法及治疗思维值得临床借鉴和学习。

    2023年16期 v.32;No.453 77-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从络论治”阳虚血瘀型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的验案举隅

    李君;黎昌娇;叶孟婷;姜毅;刘梦然;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常见病之一,更成为造成死亡的第一大疾病。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对周围神经有一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人体四肢的麻痹、感知减退、灼痛等。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临床难题。姜毅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以阳虚血瘀型为常见,基于“从络论治”理论,临床治疗多以“温阳通络”为法,文章总结姜毅教授治疗化疗后周围毒性的临证经验,希望其能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类患者提供思路参考。

    2023年16期 v.32;No.45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临床研究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胃炎焦虑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

    胡子朝;王睿;查安生;李一芳;王芳;李晶晶;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性、两者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省中医院就诊的慢性胃炎伴焦虑和(或)抑郁病历108份,进行一致性检验、量表总分相关性分析、两表项目之间关联挖掘。结果: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46、0.748;总分相关系数为0.56(P<0.01);排名靠前的正向症状为胃痛-睡不好;负向关系为手脚麻木刺痛-便秘、眩晕-生活有意思、无力疲乏-头脑清楚;关联规则靠前的为心跳快-四肢颤动,心跳快-脸发烧,眩晕-四肢颤动,便秘-想哭。结论:焦虑、抑郁量表用于测评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慢性胃病焦虑、抑郁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0.01)。焦虑、抑郁部分症状存在相关性且症状之间潜在关联,这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途径有关。

    2023年16期 v.32;No.45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中药干预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方药规律研究

    刘颖;韩坤余;何宛霖;赵常国;冯妮;

    目的:系统整理并归纳总结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选方用药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中检索有关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相关文献,提取方药组成,统计药物使用频率与类别,使用SPSS 23.0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37篇合格文献,涉及122种药物,药物总频次为314次,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位分别为黄芪(20.49%),当归(18.03%),川芎(17.21%)。系统聚类分析显示,高频使用的22味中药聚为6类时聚类效果最好。公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因子。结论:研究可见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高凝状态以益气活血法为主要的治法。临床高频用方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有效干预的药物公因子主要为破血行气类药物;益气养血化瘀类药物;散结消瘀类药物;养血柔肝、疏肝调气类药物。

    2023年16期 v.32;No.453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益气补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袁星月;刘白钰;赖宇;王飞;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补肺法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和人工查找相结合的方式在WANFANG、CNKI、VIP、CBM、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各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员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1499例患者。结果显示:益气补肺法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COPD稳定期疗效明确且具有诸多优势,主要包括:(1)改善患者肺功能:升高FEV1/FVC [MD=5.09,95%CI(3.43,6.74),P<0.00001]、FEV1 [MD=0.46,95%CI(0.27,0.65),P<0.00001]以及FVC [MD=0.54,95%CI(0.32,0.76),P<0.00001];(2)提高总有效率[OR=4.37,95%CI(2.96,6.46),P<0.00001];(3)提高和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升高外周血CD4~+ T细胞比例[MD=5.36,95%CI(3.76,6.96),P<0.00001]与CD4~+/CD8~+比值[MD=0.67,95%CI(0.58,0.75),P<0.00001],降低外周血CD8~+ T细胞比例[MD=-3.44,95%CI(-4.35,-2.53),P<0.00001];(4)减缓炎症反应:降低血清TNF-α [MD=-9.83,95%CI(-10.84,-8.83),P<0.00001]和IL-8含量[MD=-12.14,95%CI(-15.52,-8.75),P<0.00001]。结论:益气补肺法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COPD稳定期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优质临床报道进行佐证。

    2023年16期 v.32;No.453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白及临床外用特点及其用药规律

    黄丹;李楚;黄曼欣;聂嘉瑶;段德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对含白及的外用方药用药规律及应用特点进行探讨,旨在为白及相关外用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相应方向及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收集并筛选含有白及的外用中药处方,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0、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等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含白及外用中药方剂总计92首,共含中药212味,药物性味多偏寒、温、微寒,辛、甘、苦等,主要归于肝经、肺经、脾经、胃经。白及常与清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及解表药等配伍应用,多用于治疗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肛肠疾病。给药方式有外敷、灌肠及外涂等。白及常与黄柏、黄连、大黄及乳香、没药等配伍。聚类分析发现,含白及外用中药处方高频药物可聚为4组。结论:通过对含白及外用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初步阐明白及临床外用特点及临床用药规律,为白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相关外用制剂研制开发提供了方向。

    2023年16期 v.32;No.453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敦煌脐密功联合西药对改善IBS-D胃肠道症状疗效的评价

    李熙红;康丽丽;高春梅;董莉莉;王慧;魏清琳;

    目的:评价敦煌脐密功联合西药改善脾虚湿阻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胃肠道症状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片,50 mg/次,口服,3次/日。治疗组给予敦煌脐密功联合匹维溴铵片,脐密功每日一次,匹维溴铵片用法同对照组。4周为一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积分及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在腹痛、腹胀、神疲乏力、大便频次、纳呆方面评分及IBS-BSS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腹痛、腹胀、神疲乏力、纳呆方面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BS-BS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敦煌脐密功联合西药在改善脾虚湿阻证IBS-D胃肠道症状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敦煌脐密功作为传统非药物疗法,不经过胃肠给药,具有简便廉、无痛苦、患者易接受的优点。

    2023年16期 v.32;No.453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87例肺结节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病因病机分析

    王芳;王士汉;

    目的:探究肺结节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各类证型在肺结节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肺结节不同证型形成的病因病机,为中医药防治肺结节提供分型依据。方法:对87例经胸部CT检查被确诊为肺结节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根据诊断标准分别纳入痰证组、瘀证组、痰瘀证组,以上三者均不符合的,则纳入其他证组。结果:肺结节的发病大多与病理因素“痰”“瘀”有关,其中痰证型28人,瘀证型23人,痰瘀证型19人,其它证型17人,得出肺结节证型分布情况。结论:痰证组在87例肺结节患者中最为常见,其次为瘀证型、痰瘀证型及其它证型。为中医药治疗肺结节提供辨证思路,为肺结节早期防治和扭转肺结节的发展态势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16期 v.32;No.45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医学教育

  • 基于执教理念下药用植物学模块化的教学策略与实施

    陈荣珠;李珍;邹毅辉;林美珍;

    模块化教学是把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划分成若干学习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基于执教理念,该课程设计了教学框架,构建了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创建了“四个+”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度量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3年16期 v.32;No.453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