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坎毛措;万代草;热增才旦;周太才让;白玛措;德吉卓玛;文成当智;
目的:巴力嘎记载于《四部医典》,是藏医临床治疗肝胆疾病常用药物之一,目前该药物基原不明、配伍规律不清,研究巴力嘎的基原和配伍规律。方法:基于藏医药本草文献、临床现状,对巴力嘎的品种进行考证;基于《月王药诊》《藏药临床札记》等文献收集含巴力嘎方剂,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含巴力嘎方剂配伍规律及高频主治疾病。结果:藏药巴力嘎为多基原药材,主流品种为藏马兜铃(藏木通)(Aristolochia griffithii Hook.f.et Thoms.ex Duchartre),另外穆坪马兜铃(木香马兜铃)(Aristolochia moupinensisFranch)、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垂头虎耳草(Saxifraga nigroglandulifera Balakr.)、川西獐芽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作为替代品在临床中应用。共收集141首含巴力嘎方剂,涉及197味药材,频次≥20有24种,主要为巴力嘎、红花、蒂达等清热解毒药材;涉及45种疾病,频次≥6主治疾病有12种,主要为肝热病、肺热病、赤巴热病等;共得28个核心药材组合,以红花-巴力嘎、蒂达-巴力嘎、诃子-巴力嘎为主。结论:藏药巴力嘎是藏医临床常用药材,是《Bi Ji Po Ti Kha Ser》中的典型单味保肝药物,藏马兜铃形态与功效符合藏医药古籍本草中的记载,巴力嘎常与红花、蒂达等配伍而起到减毒和保肝利肺等作用,对临床应用安全、药效研究及新药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5期 v.34;No.500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曼;杨蓉蓉;傅建;
目的:研制一款以中药材为原料,可以治疗足癣并且携带、使用方便的足癣泡腾球,并对其提取和制剂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传统的煎煮法进行提取,设计正交试验得到最优提取方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制剂处方。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煎煮3次、每次1 h、8倍加水量,出膏率为15.81%;制剂处方为:药物10.00%、羧甲基壳聚糖15.00%、崩解剂41.65%、聚乙烯吡咯烷酮5.63%、崩解剂的酸碱比例为1∶1.47,剩余量用无水硫酸钠补充。制得足癣泡腾球表面完整、崩解时限和发泡量理想。结论:足癣泡腾球的提取、制备工艺简单,方便携带和使用,可为中药泡腾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2025年15期 v.34;No.500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艺妹;郭巍怡;刘晓俊;庞仕龙;张羽瑶;
目的:建立滇紫草和昆明滇紫草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比较两者指纹图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TechMate PFP STV 100A (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0.2%甲酸,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516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年版)软件,建立滇紫草、昆明滇紫草指纹图谱,计算相似度,并用对照品指认共有峰。结果:滇紫草指纹图谱有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昆明滇紫草指纹图谱亦有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滇紫草与昆明滇紫草相似度低。结论:滇紫草与昆明滇紫草指纹图谱存在差异。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滇紫草和昆明滇紫草的质量评价。
2025年15期 v.34;No.500 41-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长晓;周芹;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中甜蜜素的含量。方法:试样中的甜蜜素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环己醇亚硝酸酯和环己醇,用正庚烷提取,DB-17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保留时间定性,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在5~500μg/mL浓度范围内,甜蜜素的浓度和其衍生产物的峰面积之和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RSD=2.9%,n=6)。三批样品中甜蜜素含量在5.00 g/L左右,符合《中国药典》的投料规定。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适用于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中甜蜜素含量的测定。
2025年15期 v.34;No.500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韩文萱
;郝艺
;徐伟
;罗晓磊
;王敏
;肖朝江
;姜北
;
目的:深入认识白族药用植物倒钩刺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MCI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手段对倒钩刺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倒钩刺全草95%乙醇提取物二个不同极性部位分离纯化了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乙酸酯(1)、豆甾-4-烯-3-酮(2)、蔷薇酸(3)、山柰酚(4)、雪松醇(5)、agrimonolide(6)、补骨脂素(7)、莳萝油脑(8)、正二十烷(9)、正三十二烷-1-醇(10)。结论:化合物1、2、5、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5年15期 v.34;No.500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丽芬;陈银霞;王瑞杰;杨燕欢;袁梦;王峰;
目的:探究防己趁鲜加工的合理性,制定防己趁鲜加工的质量标准及加工方法。方法:研究防己药材质量标准、去皮程度、切制标准及干燥温度,以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评价趁鲜加工所得饮片。结果:防己最佳加工工艺如下:采收圆叶四年生及以上防己根部药材,刮去表面粗皮,切制至长度3~9 cm,粗大者劈至1~2 cm,在70℃烘箱中烘干,即可得到便于生产的最优饮片。结论:该工艺为防己的趁鲜加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且方法简便易操作,利于推广应用。
2025年15期 v.34;No.500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